查看原文
其他

【情报经典】《犯罪分析60步》——拆书稿

ZHZ 情报分析师 2022-09-26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情报经典《犯罪分析60》(Crime Analysis for Problem Solvers: In 60 Small Steps)。本次分享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整体框架

四、精选解析



一、作者简介

本书的原作者是 Ronald V. Clarke 和 John E. Eck,主译及校订是许春金教授。


Ronald Victor Gemuseus Clarke

Ronald Victor Gemuseus Clarke(生于 1941 年 4 月 24 日)不仅是英国犯罪学家和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分校刑事司法学院的大学教授,还是问题导向警务中心的副主任。

教育背景:

1962年在布里斯托大学获得心理学和哲学学士学位

1965年在伦敦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

1968年在伦敦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任职经历:

1972年——1984年:在英国为内政部进行犯罪学研究,并在1982年成为内政部研究和规划部门的主任

1984年——1987年:移居美国,在坦普尔大学任教

1987年——1998年:加入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分校,担任刑事司法学院院长

2001年至今:担任伦敦大学学院吉尔丹多研究所的客座教授

John E. Eck 

John E. Eck 是美国犯罪学家(右翼现实主义者),也是美国犯罪学学会和刑事司法科学院的成员。

教育背景: 

197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1994年在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犯罪学和刑事司法系获得犯罪学博士学位。

任职经历:

1977年——1994年:在华盛顿特区的警察行政研究论坛指导研究

1995年——1998年:任华盛顿/巴尔的摩高强度贩毒区的评估协调员

2002年至今:被任命为辛辛那提大学的教授,在刑事司法部门工作

许金春教授


许春金先生被尊称为“台湾实证犯罪之父”,对我国台湾地区及国际犯罪学术及犯罪问题研究做出了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背景:

1974年从台湾中央警察大学正科39期刑事系毕业

1977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犯罪学硕士及博士

任职经历:

1985年——2000年:在中央警察大学任行政主任、犯罪防治系主任、警政研究所所长、教务长,同时担任硕士、博士生导师

2001年至今:台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台北大学特聘教授,2016年还获选亚洲犯罪学会会长


二、写作背景

1979年,Herman Goldstein批评了当时的警务实践,指出他们应该更注重警务的 "手段 "而不是 "目的"。他主张转变警务模式,用另一种模式取代反应式的、由事件驱动的 "标准警务模式"(Weisburd & Eck,2004),要求警察积极主动地识别潜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减轻犯罪。这种模式或者新方法称为 "以问题为导向的警务"Goldstein 强调呼吁警察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单一的报警来电或事件。他还认为,警察必须处理社区中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包括犯罪,还包括社会和身体的失调。在他看来,如果警察要解决犯罪和混乱问题,他们不仅需要利用刑法,还需要利用民事法规,并依靠其他市政和社区资源。


因此,在以问题为导向的警务模式提出之后,为使警员进一步加深对该模式的理解, Ronald V. Clarke 和 John E. Eck 两位犯罪学研究专家写了这本适用于工作犯罪分析师的实用手册。该指南鼓励分析师将问题导向的警务原则和实践理论融入他们的日常工作中。


三、整体框架


四、精选解析


(一)问题分析三角图

问题分析三角图(又称为犯罪三角图)的概念源自于环境犯罪学中 Lawrence Cohen 和 Marcus Felson 针对直接接触掠夺性犯罪而提出日常活动理论。他们认为:非法活动的发生,犯罪者与被害者需在同一时空下接触,特别是在没有监控者存在的时候,犯罪发生的概率极高。


最初的犯罪三角理论的三个要素是犯罪者犯罪目标物/受害人场所。经过发展和完善,该理论又增加了三个控制犯罪的要素,对应前三个要素,分别是监督者防卫者管理者


那么问题分析三角图就涉及到了三个犯罪问题:野狼问题活靶问题以及贼窝问题,这三个词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三个问题的特点。野狼问题是指单独的罪犯不同地点、针对不同的犯罪目标物/受害人进行犯罪活动;活靶问题是指同一个被害人被不同的罪犯攻击;贼窝问题指不同的罪犯在相同的场所对不同的受害人进行犯罪。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读者在了解问题分析三角理论后,就能借助强化监督者角色来抑制潜在犯罪者再犯罪;降低潜在受害者或者犯罪目标物成为犯罪目标的风险性;改善场所的弱点因素来降低案发率。


(二)犯罪形态理论

该理论由加拿大环境犯罪学者Pat and Paul Brantingham 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犯罪者从家里出发前往工作地或者休闲娱乐场所,在这三个中心点附近或者前往这三个地方的路径上实施犯罪行为概率较高。并且,这三个场所也体现出犯罪形态的变化规律:一般人工作时间不会在家里,窃贼就会跑去家里进行偷盗;而当人们晚上在家时,他们就会跑去商业区或者工业区行窃。


(三)情境犯罪预防理论

情境犯罪预防理论强调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优良的环境来提高犯罪难度和增加犯罪成本,该理论并非仅强调静态的物理环境设计,比如合理的建筑设计、优良的环境、目标物的强化等,也强调通过动态的社区犯罪预防策略来提高预防的结果。


情境犯罪预防理论的发展与理性抉择理论例行性活动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理性抉择理论由克拉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犯罪人形成犯罪决意是十分理智的,犯罪通常是由犯罪人对自己行为可能付出的代价与可能获得的收益之间作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


例行性活动理论最初是由科恩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犯罪率的增加与人们日常活动模式的变化相联系,人们的日常活动影响着犯罪的三个必要条件,即犯罪动机、合适目标和缺乏犯罪抑制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聚合。


在本书中还提到了情境犯罪预防的25个方法:



《犯罪分析60步》中英文完整资料(各150页)
已上传情报学院知识星球,加入同时下载数千篇情
报资料。

往期推荐

【学习资料】《警方情报行动》(206页)

情报分析教程:情报研判红队分析法详解(附情报经典《红队手册》)

情报分析师技能:10种数据分析工具

【370页必读书】开源情报方法和工具:在线情报实用指南

【情报指南】152页《战略网络空间作战指南》

【情报手册】如何进行有效的在线查询(第一部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